
建筑环境与优化设计重点实验室的两组研究生团队 (李白娟、钟国栋、陈科延、刘杨、张剑锋团队, 娄宇宁、张瑜、陈羽桐、方嘉璇、周瑞钰团队) 在袁磊、许雪松和崔冬瑾老师指导下, 在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 联合主办的 “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绿色建筑设计技能大赛”中 以 《呼·吸——面向“办公+居住”的绿色生态社区改造》和《风之诗--90年代既有住宅社区绿色改造》 分别获得特等奖第一名和二等奖的好成绩!
本届大赛共有1338支参赛队伍参赛,最终在决赛阶段共选出特等奖作品6个,一等奖作品12个,二等奖作品24个。
作品一:《呼·吸——面向“办公+居住”的绿色生态社区改造》

#1 方案概述
设计概念为“呼吸”,通过一系列绿色节能措施改造,使得整个社区更具适应力和生命力,犹如从大自然中衍生出来一般,适应气候变化,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营造良好微气候,真正实现“会呼吸的社区”。

#2 基地现状
基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桂庙新村,毗邻深圳大学西门,是“深大人的第二饭堂”。在桂庙新村四周一众现代感和高科技感的高层写字楼映衬下,小小的村子恍如“深圳折叠”的另一面。更新改造项目所在的场地内建筑布局杂乱,建筑密度高,相互遮挡情况严重,且缺乏绿化及水体,导致社区内物理环境较差,居民生活质量不高。

#3 设计构思
本次设计以单体建筑改造作为切入点,以桂庙新村中心地段的三栋户型及结构类似的7层住宅为单体设计对象,构思将三栋单体居住建筑改造连接为一栋办公建筑。绿色目标包括了超低能耗建筑、职住融合的绿色生态社区以及实现低冲击开发满足海绵城市要求的三大改造目标。

在单体改造层面的措施:
增设南、西向外挑廊,结合垂直绿化和屋顶花园,减少围护结构得热;
首层架空,配合内部中庭,利用烟囱效应引导自然通风,散逸室内热量;
在紧邻小区干道的建筑外挑楼板下部设置吸声材料,减少反射入室内的噪声;
中庭的设置配合室内高反射比材料,提高室内照度和采光均匀度;
利用多联机空调替换分体空调,设置太阳能光伏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达到超低能耗评价标准。
在场地改造层面采取的措施:

局部效果展示



#4 绿建模拟分析
使用绿建斯维尔节能设计、采光分析、建筑通风、建筑碳排放等系列模拟分析软件对方案的物理环境和能耗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和优化。最终的设计方案在各绿建性能方面均有良好表现:房间采光平均时数8.7h/d,远高于标准要求4h/d;改造后综合节能率71.39%,达到超低能耗评价标准。


#5 图纸展示


作品二: 《风之诗--90年代既有住宅社区绿色改造》

#1 方案概述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出自先秦许穆夫人的《载驰》,描述了其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行其园岭,芃其新村”意为在园岭中居住,草木茂盛,生活惬意的样子。
#2 方案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许多城市地区的大批住区与建筑加速老化,其使用功能及环境品质严重滞后于时代需求。因此,在存量时代,对建成环境的优化更新与品质提升,特别是既有住区建筑的更新改造,成为新时期我国建筑行业的研究重点。此次改造对象园岭新村是首批深圳市公务员福利房社区,社区内同时存有点式和错动板式的建筑,同时建筑高度从8层逐级降低到4层,建筑类型多样。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90年代住宅的代表,且有自身的特点。
#3 设计策略
方案将首层与二层架空,结合内部庭院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空间,同时给场地引入自然风改善场地的内部微气候,并基于数值模拟给室外功能布局提供优化建议。针对两类户型进行方案优化,设置内天井与穿堂风风道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长进深户型的采光与通风问题。基于原有的退台屋顶设置组合式阶梯绿化形成屋面景观,退台的尽头恰好能与原有二层连廊连接,将公共空间从地面层逐步过渡到屋面层。




局部效果展示


#4 图纸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