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优化重点实验室袁磊教授团队在近期连续发表2篇高水平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响因子10.753,中国科学院JCR 1区)及《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影响因子10.696,中国科学院JCR 1区)

①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自然暴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交通污染和体力活动的中介效应----以深圳为例
Do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traffic-related pollu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nature exposure affect mental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Shenzhen, China

自然暴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惯于将空气污染、交通噪音、体力活动等因素并行讨论,时常忽略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探析客观和主观的环境特征是否影响体力活动行为,并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同时揭示了不同影响路径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多类型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自然暴露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和间接的正向关系,感知空气污染水平的中介调节作用显著高于感知噪音水平,体力活动因素的调节作用最弱。自然暴露和心理健康的联系受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和饮酒习惯影响,但与就业状况和吸烟行为无关。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客观和主观的环境特征和人类行为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同时考虑多种影响路径的必要性。
本文通讯作者为深圳市建筑环境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袁磊教授,第一、二作者为实验室团队黄邓楷助理教授、田梦博士后研究员。

② 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
跑步友好型街道设计方法:根据建成环境预测跑步路径选择偏好
Sustainable design of running friendly streets: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predict runnability by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multilevel model approaches

缺乏运动锻炼是导致市民福祉和健康状况恶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与步行和骑行相比,跑步活动与环境特征的关联研究相对较少。基于运动追踪软件收集的自发地理信息数据,我们建立了两级多水平模型来解决公众对跑步路线偏好的空间异质性问题。结果表明,街道绿化能更好地代表跑步者所接触到的绿化水平,是跑步行为的可靠预测因素。此外,更多的亲水空间和减少与其他交通使用者的互动也会促进跑步强度。其他建筑环境因素包括交通噪声、空气污染和交通事故也与跑步强度有明显的关联。自然暴露因素与城市跑步强度的关联因社会经济条件而异,如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这表明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在采用景观战略促进体力活动时也应考虑到城市化指标。
本文通讯作者为深圳市建筑环境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袁磊教授,实验室团队黄邓楷助理教授、田梦博士后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
回首2022年,实验室师生研究工作在稳中推进,团队亦有其他研究成果在《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Building and Environment》等杂志上发表, 在疫情以来主持完成了《居住建筑防疫设计标准》编制 。本次取得的成果不仅仅是袁磊教授团队前期研究成果的创新延续,更是团队不懈努力,坚定科研求真信念的重要体现。未来,团队将继续以“大胆创新,仔细求证”为核心理念,深入挖掘项目内涵、拓展研究外延,为提升建筑环境、增进居民生活福祉贡献科研力量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