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通知

高温热浪下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新常态——2024《城市环境物理》课程专家讲座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4《城市环境物理》本科课程专家讲座——“高温热浪下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新常态”于4月22日下午4点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文楼H01顺利举行,本场主讲嘉宾为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助理教授何越阳博士,由课程主讲教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何玥儿主持。

城市化进程中的“热浪”


何博士从全球变暖的背景切入,强调了城市化进程中高温热浪带来的挑战。根据文献资料显示,过去五十年内,全国的平均气温每十年上升约0.22℃。尽管这个数字看似微不足道,但其长期累积效应对城市生活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PPT展示了城市高温日数的显著增加及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同时也介绍了多种可以缓解城市过热的方法,包括改变建筑材料以降低热辐射,增加植被覆盖以提高蒸腾效应,以及优化规划设计以增强城市通风等措施。

【城市微气候研究方法】

何博士介绍了当前 研究城市微气候的各种方法,主要分为实地测量、物理模拟、数值模拟与经验模型几种。 实地测量是收集原始气象数据的基础方法,通常包括使用各种气象仪器在指定地点测量温度、湿度、风速和其他气象参数,提供了最直接的环境信息。物理模拟是指在可控的实验室或室外场地环境中使用缩尺城市模型来研究风流、温度分布等因素。通过物理模拟,如热分层风洞实验模拟,研究者可以观察到不同建筑布局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数值模拟指使用计算机模型和软件工具来模拟和预测城市环境中的微气候变化。从全球尺度到城市尺度,再到街巷建筑单体尺度,研究者可以按照需求选择合适的耦合或非耦合模型进行环境气候分析与预测。经验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和先前研究的分析,使用统计方法建立微气候变化的预测模型,可以用来评估城市规划决策对气候因素如温度和风速的可能影响。讲座详细讲解了各方法的优劣,同学们对当前的主流研究方法都有了详细的了解。

【实践与应用】

本部分何博士使用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实际案例进行说明。何博士分享了香港地区的几个成功微气候研究与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科学发现应用于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以缓解城市过热现象。特别值得关注的实际应用例子是香港的AVA空气通风评估系统,这个系统是为改善城市通风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而开发的一种规划辅助工具,AVA系统的目的是在新建以及重建项目的规划阶段评估其对周围环境通风条件的影响。此外,讲座还介绍了诸如油尖旺地区旧城改造、启德旧机场发展计划、牛头角上村村屋改造等项目以及AVA系统在其中的应用。

最后,何越阳博士还介绍了包括Wind LiDAR地面多普勒激光雷达遥感技术等新型前沿技术。这些新技术为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指引,为应对未来可能加剧的城市过热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讲座最后,同学们与老师积极互动交流。课后,同学们反馈通过此次讲座不仅深入了解了城市微气候变化的科学背景和研究技术,更重要的是认识到了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科技应用在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最后,大家一同合影,圆满结束了本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