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通知

关于举办首届“泛大湾区低碳生态共创大赛”的通知

  活动通知

ANNOUNCEMENT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为扎实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 年)》,其中住建部要求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教育部发布《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经研究,决定举办首届泛大湾区低碳生态共创大赛,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大赛宗旨

首届泛大湾区低碳生态共创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的宗旨是鼓励和推动大湾区地区的低碳生态创新,促进创新创业,加强环保意识,着眼未来,全面推动建筑智慧升级,通过智慧与科技,加强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生,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赛着重强调共创,强调创新和创业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多方合作,鼓励多种创新模式,加强绿色低碳产业链的衔接,推动低碳生态产业的发展。用先进科技实现建筑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为绿色智慧建筑引领新的方向。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结合国内外高校绿色低碳人居环境、可持续建筑设计与技术的交流发展,搭建产学研高度融合,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以低碳生态大赛为平台,以创新实践为抓手,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人居环境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实现艺术美学设计、城乡规划设计、城市设计、建筑学绿色低碳、建筑与环境(设备)设计、景观环境生态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光伏建筑设计、道路交通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给排水设计、智慧建筑电气化设计、建筑算量造价、建筑智能化施工设计、智慧建筑/园区运维系统设计、工业设计、绿色建筑项目评价管理等专业创新和系统融合。

促进各专业的绿色、低碳化培养模式的转型,从而实现多专业协同,专业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整个绿色低碳建筑生态的高度融合,为我国乡村振兴、双碳目标的实现发挥泛大湾区力量,共建美丽中国、数字中国。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广东省仪器仪表学会低碳城市数字测控专业委员会、亚盟生态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学术科研指导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节能中心、深圳市建成环境优化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茂名市绿色建筑节能协会、深圳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暨南大学重大工程灾害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暨南大学工程结构故障诊断广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

支持与合作(排名不分先后):

亚洲设计学年奖

广东省非开挖技术协会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

暨南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大同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

喀什大学建筑学院

特别合作:

广州晶正科技园


三、赛道设置

A 方案赛道:基于BIM 的先进实验综合体共创设计(以广州晶正科技园6#楼为例,打造高校、企业、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新高地)实现建筑与艺术、建筑与技术的智能绿色低碳运营中心。(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信息化技术BIM+建筑物理模拟计算+碳排放计算+建筑智能化+元宇宙)项目文件请自行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t8Qfvt7t5gInpj1urmZfvQ?pwd=STDS

提取码:STDS。(此赛道可自行选择面积体量与示例相近的建筑,面积相差不得超±5%)

B 方案赛道:回归自然“人与乡村“计划(基于人因与工效学下的建筑物理、无人机技术、环境、气象设备集成和测试的乡村建筑生态体系规划设计或改造方案)。

C 方案赛道:企业、个人、高校师生仪器仪表作品(设计或模型作品)大赛。参赛对象:

高职组:竞赛报名起始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专科生。

本科组:竞赛报名起始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本科生。

硕博组:竞赛报名起始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硕士生、博士生。

参赛方式:以团队形式参赛,允许跨学科、鼓励多专业、跨年级、学校与企业联合参赛,但须以学校为主。方案赛道每个团队3-6人,每个团队须有2-3位指导老师,每位学生只能参加一个团队,每位指导老师最多指导2支参赛队伍,参赛队队长所在院校为该队伍的参赛单位;进入决赛的团队,每院系不超过两支。

研发与工程赛道:

A 先进智能、智造、低碳科技应用的规划建筑解决方案(论文及专利成果)。

B 绿色低碳已建成工程项目成果。

C 先进智能、智造、低碳科技应用的规划建筑实际工程项目。参赛对象:高校及高校设计院、科研院所、检测机构、房地产、建筑及市政工程公司等;评选形式,整体评选。

参赛方式:以团队形式参赛,允许跨学科、鼓励多专业、跨年级、学校与企业联合参赛。


四、赛制流程

设计方案赛道:

(一)方案、研发与工程赛道各分为A、B、C三个赛道进行,采用二级赛制,每个赛道分为初赛和决赛。各赛道设独立考评系统,按照最终成绩,参考获奖比例进行评奖;

1、初赛:所有参赛团队选赛道报名(不限制单个单位参选赛道数量),完成作品后,按大赛任务要求提交作品,参与初赛选拔,产生一定数量的队伍晋级决赛。

2、决赛:完成初赛选拔后,组织专家评选,综合优秀作品网络评选结果,角逐各大奖项。

(二)各参赛团队按照所报赛道,在大赛要求时间内完成作品提交。


五、作品提交要求

(一)、报名表及报名编号:报名成功后,组委会提供作品编号,该编号作为参赛小组作品提交、网络评选及结果公布的查询凭证,请认真核对。

(二)提交资料包括:

1、方案赛道A:效果图、方案汇报、海报、模型、视频等及参赛作品相关的其他内容。

2、方案赛道B:效果图、方案汇报、海报、测试过程、视频展示等与参赛作品相关的其他内容。

3、方案赛道C:效果图、方案汇报、海报、模型、视频展示等与参赛作品相关的其他内容。

4、研发工程赛道A:科技创新成果,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成果鉴定书等及参赛作品相关的其他内容。

5、研发工程赛道B:实际工程成果,作品简介、实际工程照片、项目管理及计划书、成果鉴定书等及参赛作品相关的其他内容。

6、研发工程赛道C:实际工程成果,作品简介、实际工程照片、项目管理及计划书、成果鉴定书等及参赛作品相关的其他内容。

(三)提交资料要求

1、方案赛道A、B、C:需提交A1尺寸展示海报[竖版,不得超过2张(标明主、辅),作品网络和现场展示只优选一张],版面内容自拟。

需提交A1尺寸用于网络评选展示照片一张(以突出展示参赛作品特色为主)。

2、研发工程赛道A:需提交A4文本,1000字以内项目简介、科技论文中文摘要、论文原文(外文文献需提交中译文本)及检索证明等,专利授权书、成果鉴定书等参赛作品相关的其他内容。

3、研发工程赛道B、C:需提交A4文本,1000字以内项目简介、实际工程照片、科技或项目管理论文中文摘要、论文原文(外文文献需提交中译文本)及检索证明等,专利授权书、工程管理及计划书、成果鉴定书等参赛作品相关的其他内容。


六、竞赛时间与方式

1、报名时间:2023 年5 月10 日——2023 年6 月15 日

2、大赛说明讲座:2023 年6 月(具体宣讲内容参赛QQ 及微信群公告)

3、作品提交:2023 年7 月1 日——9 月15 日

4、决赛作品入围名单公布:2023 年9 月30 日(暂定)

5、优秀、入围作品网络评选:2023 年10 月1 日——10 月7 日

6、决赛评审及获奖作品名单公布、证书颁发;(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七、评委及评委会组成

组委会每年将根据赛事发展需要和评委会成员提名邀请行业内专业人士及教师代表(按照不同专业类别分别邀请)进行评选,保证评审工作的透明、公开、专业性和评审程序的公平、公正地执行。


八、奖项设置

(入围总决赛后A、B、C 赛道合计)

竞赛决赛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5%(获奖奖杯、证书);二等奖10%(获奖奖杯、证书);三等奖20%(获奖奖杯、证书)。高职、本科、硕博奖项数量,按照参赛比例评选。竞赛组委会将针对参赛情况,酌情设立单项奖、特别奖、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九、大赛组委会联系方式

1、广东省仪器仪器学会

联系人:唐老师

电话:13802532560

2、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

联系人:包守权

电话:18620295918

3、亚洲城市与建筑联盟

联系人:刘颖

电话:020-38486899

4、广东省仪器仪表学会低碳城市数字测控专业委员会

联系人:刘亚东

电话:15210451277

5、亚盟生态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大赛QQ交流群:446783547

QQ:745684222

邮箱:745684222@qq.com

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17310084844

大赛网站:http://www.gdics.com、http://www.gbeca.org

官方微信:YMST-0910

附件1:方案组大赛报名表(分赛道A、赛道B、赛道C)

附件2:研发与工程赛道大赛报名表(分赛道A、赛道B、赛道C)

报名表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avEiuo1-5616DXWmGAPCg?pwd=XBMB

提取码:XB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