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通知

建成环境·防灾·行为研讨会圆满落幕

2021年10月31日,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1年系列学术会议 | 建成环境·防灾·行为研讨会于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103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指导,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深圳市建筑环境优化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协办。范悦院长出席本次会议,张彤彤老师作为学术召集人进行了此次论坛的策划与组织。

本次学术会议以“ 建成环境·防灾·行为 ”为主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曾坚教授、郑州大学建筑学院张建涛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周铁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肖毅强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马航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磊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浩锋教授等领域专家作为参会嘉宾出席本次会议,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曹笛、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崔冬瑾、邵亦文、唐海达、张彤彤等领域新秀参加此次会议分享。从建成环境、防灾、行为等多视角出发,分享各自领域成果,从不同维度进行有关问题讨论,为解决现有城市建筑相应问题提供了新的设计、优化和改造可能。

会议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得到来自高校、企业、相关单位的多方关注,线上参会人数达3500余人。会议内容丰富、线上线下会议积极互动,讨论热烈,参会嘉宾们表示期待未来共建学术交流机制,促进有关学者间更高效的学术研究经验分享,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共同推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会议海报

开幕式上,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范悦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师生对所有嘉宾与参会者表示欢迎,他表示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形式,促进领域专家与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为青年学者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个更轻松、开放、包容的学术平台。同时表示学院一直持续关注建成环境、防灾等城市建筑问题,希望未来可以通过研究领域交叉、多校合作、学者协同等方式来实现新的领域研究突破以求既有背景下建成环境问题的解决,为学界、公众贡献知识力量。

范悦院长致辞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业研究会主任委员曾坚教授发表致辞,首先感谢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特区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肯定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其次阐述现有社会背景下城市建筑存在的多重问题,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相关领域学者多多交流。

曾坚主任委员致辞

随后,深圳市建筑环境优化设计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袁磊教授从建成环境、防灾减灾、人的行为等方面点明会议研讨方向,介绍协办单位及其平台的工作,希望借助本次会议促进中青学者交流。

袁磊教授致辞

研讨会分为上下两场,会议主持由张彤彤老师主持

张彤彤老师主持

会议安排

报告 I

曾坚 | 教授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滨海城市极端气候灾害的智慧防控与旧城生态化 韧性 改造》

国家东部沿海地区是台风灾害高发区域之一,洪涝灾害每年都会对地区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条件下,针对该类灾害如何开展智慧防控?旧城如何改造可以更好地应对灾害?在本次分享中,讲者介绍了他们团队处理该类问题的思路,调研分析问题实际情况,提出研究的思路架构,借助大量实际案例运用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收集在灾害场景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归纳成为指导建议。如在可持续智慧防控的研究方面,针对风险源分析、潜在胁迫因素解析、风险受体分析进行相应的研究;在台风灾害情况下旧城如何应对的问题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灾害带来的主要问题及矛盾,不同层级运用不同手法,优化旧城改造设计手法,如:微观层面运用立体海绵建设的生态设计方法,将地面内涝问题有效疏解。该报告展示了多层次疏解灾害问题的角度,并为相关设计优化提供新思路。

曾坚,《滨海城市极端气候灾害的智慧防控与旧城生态化韧性改造》

报告 II

周铁军 | 教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地下空间人行疏散研究》

城市高密度开发,地下空间也得以发展。地下空间灾害主要问题集中在低洼内涝和火灾这两个方面,比较灾害类别有别于其他火灾场景,人的疏散方向与烟气运动方向重合,地下空间人行疏散空间的研究问题得以浮现。从研究疏散人员个体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入手,总结归纳其行为特征,构建基础实验数据,针对其空间特点开展地下空间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疏散研究,为此展开多方法实验如:疏散实验、虚拟现实实验、仿真实验等。

周铁军,《地下空间人行疏散研究》

报告 III

肖毅强 |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可持续建筑与气候设计 研究与实践》

基于设计整合的视角与方法论,利用前沿的科学技术手段,理性思辨城市、建筑、人与自然、气候、环境的关联性,分享了基于GIS和CFD模拟的台风对广州园岭树木的影响研的研究的成果,并探索科学研究、设计实践与教学的良性结合,实现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肖毅强,《可持续建筑与气候设计 研究与实践》

报告 IV

马航 |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城乡更新背景下建成环境评价与实践应用》

立足于中微观层面,对建成环境展开评价与实践,寻找不同的切入点和差异性,讲者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相关存量更新的背景;二是城乡更新的概念和基本框架;三是研究视角的维度,其“维度”是通过一些文献和相关领域研究的梳理得到了多元维度的视角;四是介绍团队在该领域的相关探索和实践,如:感知、行为与空间的交互性研究。

马航,《城乡更新背景下建成环境评价与实践应用》

报告 V

张建涛 | 教授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曹笛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

《基于疏散安全分析的城镇与建筑设计》

以空间组织为整体研究体系框架展开疏散安全分析,解构疏散安全分析其中人员特征、结构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研究人员在该架构下进行调研、模拟和分析,归纳疏散性能化优化的设计策略和方法。介绍项目之一:基于疏散模拟的小学教学楼疏散空间整体优化策略与方法。

张建涛,《基于疏散安全分析的城镇与建筑设计》

报告 VI

王浩锋 | 教授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空间认知及其量化分析》

空间的描述是建立在视觉体验和自然运动呈现的规律上的,但又符合城市和建筑空间构成逻辑,其表述和度量方法能够捕捉到人们是如何在头脑中内化、储存和获取空间的描述;基于可见部分对不可见部分的推断-对局部空间的体验和综合-将对空间的感知转化为概念化(抽象)的空间结构,而空间结构界定了可能的运动、进入、可视、共同在场或相遇机会。空间句法方法探索,Typogeometrician:基于可达量与转向距离的城市形态量化工具。

王浩锋,《空间认知及其量化分析》

报告 VII

崔冬瑾 |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物和建成环境风环境研究以及数值模拟》

利用了快速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多轮流体数值模拟计算,进行拟合,拟合之后建立相应风环境数据库。运用场景如:城市受灾区域快速疏散、危化品的扩散、汽油站爆发、污染物泄漏等。对已有城区建立好数据库做到精准实时模拟,及时反馈给用户进行逃离和疏散。

崔冬瑾,《建筑物和建成环境风环境研究以及数值模拟》

报告 VIII

邵亦文 | 深圳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进韧性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治理刍议》

演进韧性对于规划的三种特殊意义:向前跃进、危机作为机会之窗、作为过程而非结果的韧性;思考与演进韧性适配的四大属性:社会联结性、资本构建、灵活性、创新性。在城市这一社会-生态系统中,社会层面韧性的构建与物理层面韧性的提升应当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做到公正韧性与韧性的政治性,通过构建物质与社会双重空间进行韧性治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邵亦文,《演进韧性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治理刍议》

报告 IX

唐海达 | 深圳 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于人行为的传染病空气传播风险评估及医院优化设计研究》

疫情时期,聚焦医院院内感染事件,就院内空间感染风险进行相应测评研究。基于模拟及实测的人员活动特征、结合传染病空气传播机理、评估医院建筑传染风险,优化发热门诊及住院楼的设计策略。

唐海达,《基于人行为的传染病空气传播风险评估及医院优化设计研究》

报告 X

张彤彤 |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于性能化防火的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探索及实践》

以性能化防火设计、特殊消防设计为理论依据,将观演建筑、超高层建筑、大型交通枢纽、商业综合体等公共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找到其中防火关键技术难点,利用烟气蔓延、人员疏散等相关模拟技术软件进行问题研究,从而得出空间优化设计方案得出相应结论。

张彤彤,《基于性能化防火的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探索及实践》

会议最后阶段,专家学者们分享了对建成环境、防灾、行为等相关研究、教学,以及实践过程中的个人思考与见解,并与学院老师及学生进行了互动答疑,讨论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路径以及解决方案,进一步交换研究意见及看法,促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

圆桌讨论瞬间

感谢参会嘉宾带来的关于建成环境·防灾·行为的研究、思考与实践,希望未来可以延续并拓展此类研究讨论形式与内容,携手更多学者、使得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共同推进相应研究发展!

会议会场布置

B站线上直播结束留念